尽管近年来西方国家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但每当讨论中国反舰导弹的威力时,“打不准美国军舰”这一说法总是屡见不鲜,甚至还在一些角落找到支持者。事实上,早在2023年7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塞缪尔·帕帕罗上将就曾毫不掩饰地指出,“只有傻子才不担心中国的火箭军”。他的这番话无疑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在远程精确打击和区域拒止能力方面的强大潜力。
那么,中国的反舰导弹体系究竟有多强大呢?核心支撑中国反舰能力的,正是火箭军装备的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尤其是东风-21D和东风-26这两款明星型导弹。它们的关键优势在于其令人难以企及的末段突防速度。东风-26的末端速度甚至高达18马赫,这意味着在导弹接近目标时,防御系统几乎没有反应时间。在如此惊人的速度下,“弹道可预测因此容易拦截”的理论几乎毫无立足之地。即使是装备最先进防御系统的航母,一旦被锁定,依旧难以避开这一威胁。
展开剩余80%中国在应对海上移动目标打击时,还采取了非常务实且有效的策略。首先,东风-26等导弹具备核常兼备的能力,导弹可携带核弹头,巨大的毁伤半径足以弥补导弹末段制导可能带来的误差,保证了战略威慑的可靠性。其次,中国还提出了“饱和攻击”的战术,即通过大量导弹的齐射,形成密集的攻击波次。这种战术不仅能有效消耗敌方防御资源,还能显著提高命中目标的几率。
过去几年中,中国军事技术持续进步。鹰击-12、鹰击-18以及鹰击-21等导弹的出现,使得中国的反舰能力覆盖了远中近程,结合了弹道和巡航两种突防方式,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反舰火力网。敌方舰艇一旦被锁定,防御将变得极其复杂和困难。
东风系列导弹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直接的毁伤能力上,更在于它对敌人战术的影响。航母战斗群,原本可在战略海域自由活动,但由于东风系列导弹的威胁,它们不得不远离目标海域,避免进入“东风”的攻击范围。由此,敌人的海上力量投送能力和反应时间都被极大压缩,这正是中国区域拒止战略的核心。它不追求在近海与敌进行直接决战,而是通过远程打击将威胁挡在国门之外。
然而,拥有尖锐的矛,必然也要有坚固的盾。中国海军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已成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防空反导体系。以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为例,它配备了346B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400公里,能够在敌方进攻之前提前发现威胁,并为舰队提供宝贵的反应时间。搭配海红旗-9B远程防空导弹,它能有效拦截来袭的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为舰队提供外围保护。
对于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海红旗-16中程防空导弹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最大飞行速度为4马赫,特别适合拦截那些试图借助海面地形掩护、近海突防的导弹。面对这些高速来袭的导弹,舰队的内层防线也不甘示弱。H/PJ-11型近防炮能够在一分钟内发射高达11000发子弹,形成密集的火力覆盖。而海红旗-10近程防空导弹则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快速应对多方向的突防导弹。这两者共同构成了舰艇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海军的防空体系以抗饱和攻击为核心,虽然在单舰垂直发射单元的数量上可能不及某些美军驱逐舰,但在导弹拦截、传感器配合、指挥控制系统的协同上却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多层次、多域、软硬结合的防御体系显著提升了舰艇编队在高压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中国反舰导弹技术的实战可靠性已被多个案例验证,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2006年的中东战场。中国曾向伊朗出口C-802反舰导弹,即国产的鹰击-83的外贸版本。伊朗在充分掌握该导弹技术后,成功仿制并推出了努尔导弹。在2006年7月的黎巴嫩冲突中,努尔导弹成功命中并重创了以色列海军的哈尼特号护卫舰。这艘护卫舰虽然装备了以色列自豪的先进雷达和导弹系统,但面对努尔导弹的低空、掠海飞行模式,雷达未能及时发现威胁,最终导致舰体严重损毁。
哈尼特号事件不仅展示了努尔导弹的战斗力,也间接验证了中国反舰导弹在实战中的有效性。努尔导弹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基础技术在低空飞行和突破敌防方面的优势,也为中国未来更先进的反舰导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背书。
至于那些质疑中国反舰导弹无效、打不中的声音,面对这些详尽的技术进步和实战检验,显得愈发苍白无力。中国已成功构建并持续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体系,证明了其反舰导弹的可靠性和实战效能。二十年前,美国航母战斗群在中国周边海域的肆意巡航已成为历史,而如今,它们的活动范围正在明显缩小。中国强大的反舰能力,已迫使敌方航母不得不保持距离,甚至避免接近第一岛链。这一变化正是中国反舰导弹体系实战效能的最好证明。任何轻视这一力量的想法,都是充满危险且不切实际的。
发布于:天津市仁信配资-配资排排网-配资网站-配资门户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