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手中攫取了包括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行权在内的诸多特权。此后,悬挂着米字旗的英国商船和军舰在中国内河肆意横行,美国等其他西方列强也纷纷效仿,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威胁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屈辱的状况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直到1949年那个春意盎然的四月,一场震惊中外的军事冲突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就是载入史册的紫石英号事件。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在决定中国命运的短短四个月里,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中,解放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累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解放了广袤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主力被彻底击溃,其反动统治的根基已经动摇,全国解放的曙光就在眼前。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重获新生,饱受战火摧残的百姓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展开剩余79%1949年2月,春寒料峭的长江北岸,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已整装待发。七个兵团、二十一个军的精锐部队沿江布防,战士们擦拭着武器,检查着渡江器材,随时准备挥师南下。与此同时,各部队的侦察兵们化装成渔民、商贩,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细致测绘长江沿岸每一处滩涂、暗礁,记录潮汐变化,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收集宝贵情报。而在长江南岸,垂死挣扎的国民党军集结了115个师约70万兵力,沿1800公里江岸构筑工事。其海军第二舰队89艘舰艇游弋下游,江防舰队44艘舰艇驻守中游,300余架战机分驻武汉、南京、上海等要地,妄图凭借这道立体防线阻挡解放军南下的铁流。
为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和平统一的诚意。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展开和谈。经过半个月的艰苦磋商,4月15日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约定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期限。然而躲在奉化溪口的蒋介石顽固拒绝和平,甚至怒斥谈判代表张治中丧权辱国。和平的大门被无情关闭,渡江战役已成定局。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美英等国的军舰仍在中国内河耀武扬威。解放军总前委于4月18日严正声明,要求所有外国军舰必须在20日前撤离长江。美国、法国等见大势已去,悻悻撤走舰只,唯独傲慢的英国人置若罔闻。4月20日晨,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护卫舰(HMS Amethyst)逆流而上,准备接替驻泊南京的伴侣号驱逐舰。这艘标准排水量1475吨的军舰装备精良,配有6门102毫米主炮和8门20毫米机炮,在狭窄的江面上堪称移动堡垒。
当紫石英号闯入解放军第八兵团防区时,三江营阵地上,第八纵队炮兵团连长赵诚斋立即请示上级。在获得批准后,解放军首先鸣炮示警。但英舰不仅无视警告,反而加速前进,舰炮直指北岸。面对挑衅,解放军炮兵果断还击。刹那间,江面上水柱冲天,炮声震耳欲聋。三江营狭窄的江面成为死亡陷阱,解放军两个炮连的日式75毫米野炮和105毫米榴弹炮与英舰展开激烈对射。虽然英舰火力占优,但解放军炮兵凭借精准射击,在半小时内命中紫石英号30余发炮弹。舰桥被毁,轮机舱进水,舰长斯金纳少校重伤身亡,副舰长威士敦上尉接替指挥后也很快负伤。最终,这艘傲慢的军舰不得不升起白旗投降。
戏剧性的是,当紫石英号试图逃往南岸时,因失去中国领航员而在浅滩搁浅。英军为挽回颜面降下白旗重升米字旗,立即招致更猛烈的炮火。无奈之下,舰上竟同时升起三面白旗,在晨风中凄惨飘动。前来救援的伴侣号驱逐舰同样损失惨重,四门主炮被毁三门,舰长罗伯森中校身负重伤,只得仓皇撤退。
消息传回伦敦,英国朝野震动。前首相丘吉尔叫嚣要派航母教训中国,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中将亲率万吨级重巡洋舰伦敦号及护卫舰黑天鹅号气势汹汹闯入长江。4月21日,这两艘装备精良的军舰在泰兴口岸与解放军第10兵团23军炮兵交火。战斗中,英舰误将渡江部队当作炮兵阵地猛烈轰击,造成202团团长邓若波等上百名官兵牺牲。愤怒的陶勇军长下令全力反击,一发105毫米榴弹炮正中伦敦号指挥塔,弹片撕裂了梅登将军的制服。更令英军意外的是,南岸国民党军炮兵竟也调转炮口加入对英舰的打击。在国共两军罕见配合下,英舰最终伤痕累累地撤往上海。
这场震惊世界的炮战最终以英军伤亡107人(亡52人)、解放军伤亡252人的结果落幕。虽然装备悬殊,但中国军人用鲜血洗刷了百年耻辱,向世界宣告:外国军舰在中国内河横行霸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紫石英号事件成为新中国捍卫主权的重要里程碑,也预示着东方睡狮已经觉醒。
发布于:天津市仁信配资-配资排排网-配资网站-配资门户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